全年經濟增長目標能否按計劃實現?如何深入實施“人工智能+”行動?新的“三北”工程總體規劃有哪些特點?9月29日,國家發展改革委舉行新聞發布會,就這些問題作出了回應。
經濟運行總體平穩
關于當前經濟發展形勢,國家發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、新聞發言人李超在會上表示,從全局全貌看,盡管面臨外部壓力,但在宏觀政策持續發力等因素帶動下,我國經濟運行總體平穩,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。
從供給側看,生產平穩增長,制造業、服務業的重點領域增勢良好。8月份,規模以上裝備制造業、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8.1%、9.3%,比工業增加值整體增速快2.9個、4.1個百分點,集成電路、航空航天設備、工業機器人、民用無人機、新能源汽車等領域保持快速增長。服務業生產指數同比增長5.6%,住宿餐飲業生產指數增速比上月加快,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等現代服務業增勢良好。
從需求側看,政策效能持續顯現,展現出較強的韌性和抗壓能力。消費方面,以舊換新相關商品零售額繼續保持較快增長,前8個月全國乘用車新能源市場零售量同比增長超過20%;服務消費潛力不斷釋放,前8個月服務零售額增長5.1%。投資方面,前8個月制造業投資增長5.1%,信息服務業,航空、航天器及設備制造業,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投資同比分別增長34.1%、28.0%、12.6%,有力支撐產業升級發展。外貿方面,8月份貨物進出口總額同比增長3.5%,出口和進口連續三個月實現雙增長,對共建“一帶一路”國家出口增長12.8%,貿易多元化成效持續顯現。
李超表示:“隨著各項政策效應充分釋放,我們有信心繼續保持經濟平穩健康發展,有信心實現全年目標任務。”
深入實施“人工智能+”行動
近日,國務院印發《關于深入實施“人工智能+”行動的意見》,提出到2027年,新一代智能終端、智能體等應用普及率超70%。設定這一目標有何用意?接下來將采取哪些措施來實現這一目標?
李超表示,新一代智能終端、智能體可以自主感知數據、信息、環境,自主進行任務規劃、決策和執行,可以說是人工智能技術應用落地的直接載體。《意見》將新一代智能終端、智能體的應用普及作為開展“人工智能+”行動的重點內容,并提出到2027年的應用普及率目標,明確了努力方向,將推動人工智能技術更多更好服務于生產生活。
人工智能技術發展和“人工智能+”行動離不開民營企業的積極參與,也將為民營企業帶來巨大的發展紅利和廣闊的機遇。今年一季度,我國新設立人工智能軟件研發類民企25.4萬戶,民營企業深度參與人工智能基礎研究、技術攻關、商業轉化的全鏈條各環節,活躍在各行業應用落地的第一線。
為讓民營企業更好參與人工智能發展,《意見》提出了一系列針對性務實舉措。例如,針對算力資源不足問題,提出將推動智能算力基礎設施運營模式創新,鼓勵發展標準化、可擴展的算力云服務,切實降成本、優服務,為企業提供更多普惠易用的智能算力。
國家發展改革委表示,將會同有關部門,多措并舉支持包括民營企業在內的各類企業深度參與“人工智能+”行動。在政策上,在“兩重”建設中支持國產算力、模型、語料庫發展。在資金上,持續在算力等領域發放“人工智能券”,支持企業加大創新研發力度。在項目上,支持民營企業積極參與應用中試基地等人工智能重大項目建設,打造一批應用典型案例。
推動“三北”工程高質量發展
“三北”工程是迄今為止世界上建設期限最長、規模最大、受益民眾最多的生態保護修復工程。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《“三北”工程總體規劃》。
李超介紹,“三北”工程建設期超過70年,是一項需要持之以恒、與時俱進、接續推動的長期性工作。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有關部門,對1989年編制完成的《總體規劃》進行了全面編修,包括在吸收前五期工程建設經驗的基礎上,結合當前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和技術條件,系統謀劃工程第三階段即第六到第八期的建設方案;新的《總體規劃》突破原有“三北”防護林體系的建設框架,加強治沙、治水、治山全要素協調和管理;將工程分區優化為4個屏障建設一級區和30個二級區,科學分析各區基礎條件和主要問題,有針對性提出治理思路和主要任務;更加注重“提質”“興業”“利民”,在全面部署生態治理任務措施的同時,部署實施光伏治沙、特色林果、優質牧草、林下經濟、生態文旅等特色產業,提升工程“自我造血”能力。
“下一步,國家發展改革委將會同有關部門,建立持續穩定的工程投入機制,一以貫之、持之以恒推進工程建設。”李超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