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名88歲的老人,半年前發現自己右側頸部有個小腫塊,但沒有在意,沒想到半年后原本只有20mm的腫塊長成了86*72*109mm的巨大腫物。
原來,去年8月,這名老人就發現了自己右側頸部有腫塊,當時腫塊僅有雞蛋大小,因沒有任何其他癥狀,且老人覺得去醫院很麻煩,便沒有在意。
但幾個月來腫物越長越大,頸部出現了一個異常大的隆起,且活動受限,嚴重影響日常生活,才被迫到中山大學附屬第五醫院(中山五院)就診。
中山五院院長助理、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主任洪海裕介紹,檢查發現,該患者的腫物大小約86*72*109mm,右側顱底一直延伸至鎖骨頸血管鞘外側,與頸部大血管和神經關系密切。如果不及時切除,腫物進一步增大,可能壓迫周圍血管神經,甚至引發大出血,危及患者生命。
腫瘤巨大,且老人同時還患有“心律失常三度房室傳導阻滯陣發心房顫動、慢性心功能不全、冠心病、糖尿病、慢性腎臟病、腦部慢性缺血灶腦白質疏松、頸動脈粥樣硬化并斑塊等10多種基礎疾病,手術風險較高。
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立即聯合麻醉科、放射腫瘤科、呼吸科、放射科、神經外科、心血管病科等科室專家進行了多學科會診,制定了個性化的圍手術期治療方案。
隨后,耳鼻咽喉頭頸外科手術團隊經過約2個小時的手術,將腫瘤完整切除,術后患者恢復良好,現已出院。術后病理提示為黏液纖維肉瘤,是一種極為罕見的頭頸部惡性腫瘤。
有些人以為,有疼痛感的腫塊更危險,不疼不癢就可以不管它。其實正好相反,疼的包塊,淋巴結發炎的可能性更大,而不疼不癢的包塊,臨床上稱為頸部無痛性包塊,在一般情況下,可以用“7字規律”來進行初步判斷:
●持續7天,且不斷變化(變大或變小),一般可能是淋巴結炎癥。
●持續7個月,一直在緩慢長大,可能是腫瘤。
●持續7年,可能是先天性腫物,但嚴格來說還是應該手術切除,以避免其對局部神經、血管產生壓迫。
洪海裕院長助理表示,通俗來說,就是發現頸部腫塊,但也不疼不癢,要注意觀察它是否不斷生長,持續時間是否較長。
頸部腫物的好壞能通過以下原則來進行初步判斷:
●會動的比不動的好;●軟的比硬的好;
●光滑的比固定的好;
●痛的比不痛的好;
●會大會小的比只大不小的好。
洪海裕院長助理提示,早發現、早治療是治療疾病的最好辦法,市民如發現自己頸部出現腫塊時,不要放任不管,應及時到正規醫療機構明確診斷,切莫把“小病”拖成“大病”,貽誤最佳治療時機。但也不必過于擔心,約90%的頸部腫塊是炎癥引起的腫大淋巴結,而非腫瘤,大家還是要調整好心態、避免焦慮緊張。(中山大學附屬第五醫院 張嘉斌)